• 党建工作
  • 廉政之窗
  • 意识形态
  • 工会之窗
  • 团青风采
  • 我的位置: 主页 > 党群工作 > 意识形态
    “指尖上的形式主义”该休矣
    发布时间:2024-11-04 22:21
      |  
    阅读量:

    当前,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加速了政务云步伐,促进了事务流程精细化、信息资源共享化、事项办理高效化。然而,不少基层干部反映,自“内卷”之风由线下吹到线上后,“从群里来,到群里去”代替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虽然手机上的“微指令”不断,但事情没办成几件。这种偏重数字形式、忽视实际效能、错将“工具”变“目的”的现象,既丢掉了党的优良作风,也背离了数字政务的初衷。“指尖上的形式主义”该休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形式主义实质是主观主义、功利主义,根源是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用轰轰烈烈的形式代替了扎扎实实的落实,用光鲜亮丽的外表掩盖了矛盾和问题。”“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看似新形式,实则老问题,是让形式主义披上数字技术的外衣出现在政务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上。其表现是:搭建平台过滥过杂,使应用程序和线上组群建设重复、职责不清、针对性不强;盲目扩展应用场景,用线上“套路问答”替代与群众“面对面”交流;考核评价数字异化,将在线时间长短、点赞数量多少等作为评优评先的主要依据,并将数字政务视为出政绩的标志。

    显然,这种只专注于屏幕做数据的做法背离了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须知,线上的虚报不是干事创业的成效,回复信息的速度不是解决问题的实绩,打卡考核的做法不是动真碰硬的担当。“指尖上的形式主义”不但会助长“干得好不如晒得好”的歪风,还会影响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过度注重线上留痕、看重图表业绩的行为,让基层工作者将时间耗在“指尖”上,难以深入基层一线察实情、观实况、做实事,也不利于走近群众、贴近民心,在无形中用冷屏幕增加与群众的隔离层。

    “指尖上的形式主义”之所以热盛不衰,根源在于扭曲的政绩观与错误的发展观。有的部门误将创建应用软件的数量视为“创新”“智能”和“现代化”的治理表现,忽视了多到基层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才是真政绩。有的部门将责任担当异化为过滥的打卡考核,将活跃指数作为考核的担当标尺,造成部分人员不得不“填表式”帮扶、“留影式”入户,给数字政务吹出巨大泡沫。

    反对“指尖上的形式主义”,不是否定或禁用数字技术,而在于数字技术如何使用。这需要我们在数字化热潮中冷静审视数字工具建设初衷与现实适用之间的距离,保障数字政务不偏航。“指尖上的形式主义”错在“形式主义”而非“指尖”。数字技术的确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但过度仰仗数字技术则是陷入了以“数字”为政绩、以“形式主义”为捷径的误区。要明确技术使用的根本目的不是脱离实际、疏远群众,而是更加有效地服务群众;工作考核不是增添数据流量,而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基点、以民众满意为宗旨。

    纠正“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刻不容缓,需要标本兼治、多措并举。治标的办法要直接,应重新评估现存应用程序效能,结合既往实际,将功能交叉、作用冗杂的线上软件清除,将不必要的信息群解散;应精简“指尖上的事务”,不随意摊派任务,不给基层干部和群众增加负担。治本的措施要久久为功,上级机关要从实际出发,各级领导干部要修养道德、增强党性,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不好大喜功,不搞面子工程;从强化建设管理、使用管理、安全管理、组织保障等方面规范“指尖”使用,夯实属地责任与监督责任,为过度“内卷”的数字政务“降温去火”,实现“数字+”的健康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提振“实干为民”的精气神。

    (作者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辽宁省城乡市政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备案号:辽ICP备19008788号-1       

    辽公网安备 21010202001004号